砥砺深耕,行稳致远。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服务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2年暑假,美术学院团委紧紧围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深入基层、情系家乡,在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展青春风采,献礼二十大。
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
父母常年在北京做生意的张洁媛已经很久没有回到德州老家,计划放假就去北京探亲的张洁媛在看到学院“蒲公英”社会实践服务队招募队员的通知时,义无反顾的报名。“老家里有回不去的童年,有放不下的牵挂。”常年外出求学的经历以及追随父母在北京的生活让张洁媛对家乡的印象越来越模糊。“这么好的机会回去看看,希望能够为家乡做点什么......”一支队伍,15名队员,象张洁媛一样的德州籍学生7人。心怀桑梓,反哺家乡,短短七天时间,对家乡的满腔热爱成为青春印记里最生动的回忆。

正值盛夏,烈日炎炎,队员们不惧炎热,在西渡口驿村、东渡口驿村、管辛庄村和夏庄村走街串巷,了解民风民俗、了解村民诉求,以“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成乡村墙绘整体方案。同学们用手中的画笔把风土人情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搬到墙面上,赋予墙壁新的面貌,使原本乏味的墙面因为故事有了温度。最甜是家乡水,最美是乡音。一碗消暑绿豆汤,一盘入伏饺子,村民厚道朴实的笑容,孩子们热情爽朗的笑声,在浓浓乡情沁润下家乡变得更加魂牵梦萦。一墙一文化,一画一风景,队员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涵,为助力乡村振兴汇聚青春力量。

情是故乡浓,家是归心处,越来越多地市、越来越广泛的团员青年通过“返家乡”社会实践关注家乡变化,感悟时代魅力,助力家乡发展。近年来,美术学院“蒲公英”社会实践服务队近百名团员青年赴德州、滨州、临沂、济宁等多个地市开展社会实践。“我们要把‘蒲公英’这支社会实践队伍一直做下去,让我们的同学了解乡村爱护乡村反哺乡村,用汗水和感恩浇灌这片土地,让‘蒲公英’成为家乡最靓丽的风景”已经两次参加社会实践的李正超这样说。

化青鸟反哺,怀大爱前行
暑假里临沂突发的疫情打乱了计划中的节奏,李亮等15名同学在家里密切关注着临沂的疫情发展情况,期待着疫情缓和后能参加团山东省委组织的“青鸟计划”行动。自2019年11月起,团山东省委联合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推出“青鸟计划”,以聚合市县、企业、高校三方资源,打造服务载体延长服务链条的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关注。同学们在这个平台实现了优质就业岗位的精准匹配。除了服务毕业生,“青鸟计划”实现了就业关口的前置,通过实习实践让同学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立足专业服务社会。寒来暑往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在疫情防控的战斗一线,在基层治理的前沿阵地,一直不乏曾有青鸟衔枝来的美丽故事。这个暑期,刚刚结束夏津“蒲公英”社会实践服务队工作的史晓茹回到家里,来不及休息,来不及调整,奔赴“青鸟计划”新的岗位,成为临邑县德平镇纪委办公室的一名实习生。像她一样,回到家乡在“青鸟计划”平台上磨砺自我、服务家乡的小青鸟还有很多。“青鸟计划链接了广大学子乡情难舍的依恋,也点燃了广大学子‘一起向未来’的奋斗激情”,两次参加“青鸟计划”的仓乙然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暑期是短暂的,同学们扎根基层、驻足实践的热情却是久久不息的。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家乡的广阔舞台,同学们更加了解养育自己的这片热土,更加笃定未来择业的方向,也更加明确了新的学年提升自身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方向。